在防務事業部405車間的廠房內,常志勇正在一絲不茍的操作著機臺,加工某產品的關重件,就連記者走近他身邊都沒有發現。
  2006年,23歲的常志勇從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,來到防務事業部405車間。
  在加工過程中,常志勇不斷摸索刀具的刃磨方法,參數的最佳匹配,使自己的加工方法最優,產品質量最好,生產效率最高。萬向連軸節原來在普通鉆床上加工,一次只能加工一件,先銑后鉸,分兩次加工,加工效率低,且專用卡具年久失修,已不能保證加工精度,一天只能加工20多件,車間主任蘇毅找到常志勇,讓解決該生產窄口問題。他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傅,設計了專用卡具,用φ10 H9孔定位,一次可以裝卡4件,并將φ10的合金銑刀改變底齒角度,實現一次性鉆銑加工,一天能干150多件,是之前的7倍,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。
  多年來,他先后在數控加工中心的崗位上默默奉獻,辛勤付出多次被評為公司“先進生產者”。
讓青春在磨礪中飛揚
  常志勇嚴格遵守公司的質量方針,對產品質量一絲不茍,對技術精益求精,嚴格要求自己,細心消化工藝圖紙,仔細地裝夾找正,認真執行檢驗制度,保證加工出的零件保質保量。
  “5+2”、“白加黑”是常志勇青春的寫照。高強度,連軸轉,常常加班毫無怨言,把對家人的愧疚埋藏在心底,把滿身的疲憊拋在腦后,不言苦,滿腦子里除了工作還是工作。
  “作為兒子和爸爸我都不合格,女兒上幼兒園三年來,接送的次數屈指可數,我愛人工作也忙,平時都是丈母娘幫襯著帶孩子,挺感激丈母娘的。”說到這里這個已過而立之年的漢子眼眶紅了。
師徒連心,其力斷金
  “師傅,支耳容易斷刀,該怎么解決?”90后郭冬向師傅常志勇請教。
  “我師父的這個方法從去年十月開始在車間推廣使用,節約了刀具費用一萬多元。”郭冬向記者介紹道。
  405車間主任蘇毅說道:“常志勇作為師傅,對徒弟如大哥般無微不至的照顧,工作中,不厭其煩的手把手教徒弟,將十多年總結出的工作經驗交給徒弟,鼓勵他們不斷學習,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,避免走彎路。這次車間組織的數控勞動競賽,常志勇師傅第一,徒弟郭冬第二。”(圖文/郭新燕)